真正聪明的人的做事之道:大事静,难事变,烂事远

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,决定着他人生的高度。

一个人做事的态度,体现着他做人的风度。

一个人遇事的第一反应,藏着他的学识、思想、品德和修养。

真正聪明的人的做事之道:大事静,难事变,烂事远。

一,大事静

三国时期,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。

成功拿下街亭的司马懿,乘势率领15万大军向诸葛亮的西城进发。

当时,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,只有一班文官和2000多名士兵。听到司马懿正带兵前来攻城的消息,众人都大惊失色。

诸葛亮登城观望,果见魏兵分两路杀来。

沉思片刻后,他对众人说:“大家不要惊慌,我早已设下埋伏在此等候魏军。”

众人听了,十分惊异。

诸葛亮传下命令,收下城上旗号,各自隐蔽,不需乱走乱动,违令军法处置。

又传令大开四门,让几十名老兵扮成百姓模样,在城门口打扫。并嘱咐到:“魏兵到来,自有我指挥雄兵抵御,不必慌张。”

嘱咐完毕,他领着两个书童,带上古琴香炉,来到城楼上端坐,焚起一炉香,平心静气地弹起琴来。

司马懿来到城下,只见百姓低头打扫,旁若无人,城楼上诸葛亮笑容可掬,正在焚香抚琴,仔细听去,琴声丝毫不乱。

司马懿见状,疑惑不已,生怕中了诸葛亮的埋伏,于是将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。

正是凭借这种临危不惧、坦然自若的态度,诸葛亮得以保卫了自己国家的城池,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。

《大学》中有云:“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

大事当前,惊慌只会使自己手足无措,把心放宽,沉着应对,才能在临危之中生出智慧。

生活中大多数的问题,并非难以解决,只是在慌乱的情绪中,就容易把事情搞砸。

唯有心静,才能看清事情的真相,化险为夷。

二,难事变
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况:

遇到一件难事,绞尽脑汁都难以解决,而过一段时间再去处理这件事,居然变得简单起来。

这便是思维变通所产生的效果。

《易经》有言: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”

遇到难题,学会变通,才能事半功倍,一味死磕,不但难以解决问题,还会浪费时间和精力。

明朝正德年间,南赣地区有土匪行凶作乱,地方官府多次围剿,始终难以根除。

最终,这块硬骨头落在了王阳明的身上。

被任命为南赣巡抚的王阳明到任后,并不急于剿匪。

通过走访,他了解到,大多的土匪都是年富力强的士兵,因沉重的赋税让他们难以维持生计,从而落草为寇。

为什么近30年来匪患越积越重,每次剿灭又重新开始?

王阳明分析了问题之后,明白剿匪只是治标不治本。要想根治,唯一的办法就是解决民生问题。

最后,他想了一个办法——讲学,通过讲学唤起百姓心中的良知,从思想上去教育民众,然后改善当地的吏治与民生。

就这样,王阳明彻底根除了匪患,解决了南赣地区几十年来的难题。

北宋思想家李觏曾说:“夫救弊之术,莫大乎通变。”

通往山顶的路,并非只有一条,若此路不通,就不要执念于此,换一个方向,依然能够达到顶峰。

难事不可怕,可怕的是,面对难事,却有一颗较劲的心。

只有善于转变思维,才能不恼于事,不困于己。

三,烂事远

白岩松曾说:

“有时候我们活得很累,并非生活过于刻薄,而是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围所感染,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。”

确实如此,我们常常因为生活中的烂事破事而感到不愉快,如果一味纠缠,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损失。

懂得远离烂人烂事,是一种难得的智慧。

北宋有一位名相富弼,以善于辩论而闻名。

有一天,富弼走在街上,正巧有一位挑事之人挡住了他。

那人不屑地对富弼说:“听闻你能言善辩,我来问您一个问题。”

富弼温和地答道:“可以,您请说。”

那人问:“若有人公然辱骂你,你会怎么样?”

富弼知来者不善,便说道:“我会假装没听见。”

那人听后,嘲笑富弼原来是个缩头乌龟,浪得虚名,于是大笑离去。

一旁仆人不解地问道:“这人如此无礼,为何您不反驳?”

富弼说:“此人故意挑事,我与他争论,只会吵得面红耳赤,即便赢了,他也只是口服心不服,我又何必纠缠?”

周国平曾说:“人生要有不较劲的智慧。”

人生一世,不如意事常八九,若每一件事都耿耿于怀,那人生得多无趣啊。

对于无法改变的破事和烂事,最好的方法,就是远离。

保持积极的心态,远离破事烂事,剩下的,便是美丽的风景。

余秋雨曾在《寻觅中华》一书中写过这样一句话:“人的生命格局一大,就不会在琐事上沉沦。”

大事静,是一种修养。

难事变,是一种智慧。

烂事远,是一种心态。

面对世事,放大格局,人生自然会达到一种不一样的境界。

你若喜欢,点个赞吧,与朋友共勉。关注青山,读好文,共成长。

王阳明烂事司马懿诸葛亮南赣地区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